• 新闻发布
  • 当前位置: 首页>>新闻发布>>学校要闻>>正文
    • 学校要闻
      【攀登】11朵“金花”落连大!国家艺术基金青睐连大探秘
        文章来源:音乐学院  发布时间:2025年08月14日 13:38  点击量:

        编者按:【攀登】专栏,宣传报道学校科研工作者典型事迹与实践成果。本期聚焦学校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,发挥音乐美育优势特色,矢志艺术科研攻关,连续多年成功获批国家艺术基金,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。希望广大师生见贤思齐,激发创新活力,勇攀科研高峰,着力推动学校学科影响力不断提升。

        今日推出【攀登】专栏第五期《11朵“金花”落连大!国家艺术基金青睐连大探秘》


        如果说艺术创作有“段位”

        那么作为国家设立的

        我国层次级别最高的艺术创作项目

        “国家艺术基金”就是

        桂冠上最璀璨的“明珠”

        百花中最娇艳的“金花”

        自2014年至今

        学校音乐学院

        获批11项国家艺术基金项目

        作为地方综合性大学

        能取得这样卓越的成绩

        实属难能可贵

        在东北地区高等教育格局中

        树立了良好的示范!

        近年来,在“新文科”建设背景下

        学校高度重视艺术类科研和社会服务

        不断加大培育支持力度

        以申报、培育国家艺术基金项目为牵引

        撬动学科建设、科研创新

        人才培养、社会服务等

        全面提质升级、取得丰硕成果

        做到项目拿得下、立得住

        唱得响、传得广

        人文优势特色进一步巩固

        影响力和美誉度进一步提升

        成为连大艺术的“金字招牌”

        大连文化的“亮丽名片”!

        10年获批11项——

        “咬定青山不放松”

        4月17日至18日,由我校承办的全国艺术基金管理交流座谈会在大连举行,这是学校和音乐学院的高光时刻。活动由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、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。文化和旅游部、省、市有关领导,来自全国各地的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和艺术大咖汇聚一堂,畅谈交流。会后到校考察并观看汇报演出。

        能够承办这样重量级活动,本身就代表一种充分认可。自2014年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开始启动申报,至2024年,我校获批11项,其中大型项目3项,涵盖了舞台艺术创作、艺术人才培训和青年艺术创作等多个项目类型,艺术基金项目支持的各项演出活动得到了国内同行专家的高度评价,取得如此优异成绩在地方综合类高校中实属“异数”。

        “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绩,和学校的高度重视全力支持、学院的不懈追求是分不开,说到底就是必须要有‘咬定青山不放松’这个劲”音乐学院副院长曲国凤教授介绍说。曲老师从我校申报第一个项目至今,十余年一直参与、负责相关工作,是最有发言权的资深“元老”。

        据介绍,我校的艺术教育和实践向来富有特色,无论办学还是对外展演都颇有名气,但是想进一步提高层次水平,仍有些“力不从心”。直到国家设立艺术基金项目,感觉工作有了抓手,明确了目标方向。“要冲就冲最高的、要拿就拿最好的。”

        然而万事开头难。首次申报没有经验可循,而且时间紧任务重评审严格,淘汰率超过90%。音乐学院组建10个人团队,全力以赴冲击,经过半年多的艰辛努力,“关关难过关关过”,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,终于在国家艺术基金项目设立首年,就拿下了一个大型舞台资助项目《民族管弦乐组曲—辽南畅想》,获得资助120万元,并获得大连市精品扶持。


        《辽南畅想》


        迈出了“从0到1”第一步,后续还要做到“从1到N”。学校与学院形成“双轮驱动”支持体系,通过构建完善的项目培育机制、强化科研团队建设、优化项目申报流程等举措取得了显著成效。特别是通过柔性引进高水平专家、举办学术周及系列学术讲座,不仅拓宽了师生的学术视野,也为国家艺术基金项目的成功申报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
        激活项目“引擎”——

        为教学科研提升“插上翅膀”

        基金项目深度融入教学与科研实践,成为激活学科建设、科研创新和人才培养的“活水之源”和持续提升的“加速器”。



        日前,大连大学音乐厅排练现场,学生们正紧张有序排练《关东情》曲目。《关东情》是音乐学院教授张晓东2015年获批的国家艺术基金项目,当年即入选专业教学曲目。十年间已培养出数十名笙演奏人才。除了在学校,《关东情》还被中国音乐学院、天津音乐学院、哈尔滨音乐学院、沈阳音乐学院笙演奏及音乐院校学生演奏和教学曲目。

        “《关东情》的东北民间音乐元素让我们扎根传统,而现代编曲技法又启发创新思维,这种‘守正创新’的理念贯穿我们的学习全过程。”

        除此之外,基金项目室内乐《远与近》、弦乐合奏《青春之舞》等众多项目都进入日常教学课堂,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发挥重要作用。

        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对艺术类科研的牵引撬动效应十分显著。学院有强烈的科研创新共识和浓厚的“传帮带”传统,一方面通过优化科研激励机制、搭建跨学科合作平台等措施,为项目申报与实施提供全方位保障;另一方面有经验有能力的专家老师并不“独美其美”,系统性、针对性持续性积极帮助年轻人才快速成长,“传”出经验,“帮”出成长,“带”出高度,实现“美美与共”。

        音乐学院教授崔庆花就是受益者之一。她表示:“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帮助我开启科研之门,是托举我提升科研能力、走好艺术道路温暖又坚定地无形之手。”在学院和专家的支持帮助下,她分别于2019年和2024年两度获批国家艺术基金项目,夯实了科研创新能力,并顺利晋升相应职称。

        历数获批项目,涵盖舞台创作、青年艺术创作、人才培养等多个类型,有效促进教学实践、锻造优秀艺术人才,切实提升了学科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。

        赋能文化传承——

        为优秀传统文化“继绝学、续文脉”



        在2023年举行的辽宁省第十二届艺术节上,《阜新蒙古剧》《海城喇叭戏》《凌源影调戏》三个濒危剧种集中亮相展演,独具辽西特色的精彩演出展现出蓬勃生命力和强烈感染力,受到广大观众热烈欢迎。

        这些剧目“焕发生机”,得益于学校国家艺术基金项目——《辽西地区珍稀濒危剧种音乐创作人才培养》的有力支持。

        从学校角度来看,为优秀传统文化赋能,继绝学、续文脉,是高校担当社会责任的具体体现。学校依托国家艺术基金项目,发挥教学和科研资源优势,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艺术、做好地方剧种传承赓续。

        2023年,曲国凤申报并成功获批《辽西地区珍稀濒危剧种音乐创作人才培养》国家艺术基金项目。该项目以辽西地区《阜新蒙古剧》《海城喇叭戏》《凌源影调戏》三个剧种开展音乐创作人才培养,致力于改善濒危剧种的历史传承和文化生态,培养一批具有深厚人文底蕴和道德情操的戏曲表演艺术的标杆人才,提升辽西地区濒危剧种在中国的保护、传承与传播。



        该项目聘请了20余位国内知名理论专家、戏曲专家教授、国内外知名中青年作曲家作为授课老师,为从全国各地遴选出的16位有着丰富生活积累和编创经历的学员,以阜新蒙古剧、海城喇叭戏、凌源影调戏三个剧种进行了扎实的授课和培训,在短时间内让学员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都得到了大幅度提升。学员成绩显著:

        ——三个剧种均参评、参演辽宁省第12届艺术节;

        ——阜新蒙古剧学员高艳萍荣获辽宁省文华表演奖 ;

        ——学员苏娜作品荣获辽宁省2024年“五个一”工程奖 ;

        ——为持续放大培养效果,三个剧种均与学校开展“产、学、研、用”合作并挂牌基地。

        学员高艳萍表示:“很幸运参加大连大学组织的人才培养项目,专业技能和艺术文化修养得到充实提升。项目教会我们如何用现代音乐语言激活传统剧种,为创演出更多高质量的作品打下坚实基础。”

        服务社会——

        拿得下更要唱得响、传得广

        项目不仅要拿得下,还要唱得响、传得广,保持生命力和传播力。



        5月24日晚,由崔庆花教授主持的2024年度国家艺术基金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——交响乐《云之彩》,在大连人民文化俱乐部顺利完成结项演出,大连大学交响乐团的精彩呈现引发观众强烈共鸣、热烈掌声和广泛好评。该项目已在辽宁地区公演10场,涵盖各大高校、政府礼堂等,受众人数达上万人。有力推动高雅艺术走进公众视野,艺术成果惠及大众。



        《辽南畅想》《关东情》《窗口》《惊蛰》《乡音》《青春之舞》《丝路情》《弦乐大赋格·丝绸之路之上的哲学沉思》《远与近》《辽西地区珍稀濒危剧种音乐创作人才培养》《云之彩》……学校许多国家艺术基金作品不仅成为大连市文化名片,更赴国际巡演,已成为传递中国文化自信的“音乐使者”。国家艺术基金项目的生命力在持续创新与传播中历久弥新。这些作品以数万观众为见证,通过创新表达与广泛传播,彰显国家艺术基金在文化传承发展中的战略价值。

        除此之外,学校依托国家艺术基金为龙头,着力开展艺术类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相关工作。“大连大学交响乐团”“大连大学民族乐团”“大连大学合唱团”以及“大连大学舞蹈团”多次代表学校参加国际、国内比赛并取得优异成绩,学校通过举办新年音乐会等活动得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,并成立了辽宁省高校首个非遗体验中心,依托综合大学多学科资源优势和地方文化特色,围绕“教研、传承、服务”三个方面推动非遗事业发展,取得了多项丰硕成果。

        音乐学院院长杨曦帆表示,国家艺术基金是推动艺术创作与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。新文科建设背景下,国家艺术基金作为推动艺术创新的重要引擎,是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战略支点。下一步,将立足学校“学科影响力提升工程”,落实“强理固文”的发展战略,通过建构理工思维与人文艺术的范式融合机制,打造跨学科创新生态系统,持续深化音乐学科的特色化发展路径,努力勇攀科研高峰,培育优秀人才持续提供高品质的文化供给和文化服务,不断提升学校的社会认同感和全面影响力。



      关闭